聽說《舌尖上的中國》在海外播出的時候,80%的人點評是“不喜歡”,而原因也言簡意賅———“吃不到”。如果沒有網絡經濟,這件事應該也會出現在中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加之紀錄片里介紹的往往都是些聽都沒聽說過的稀罕吃食,超市裡沒得賣,菜市場找不到都是正常的。
  所以那些小眾食物能在網絡上被人知道算是托了《舌尖》的福,但反過來想想,《舌尖》能持續地紅,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也要感謝一下反向推波助瀾的網上店鋪們呢?這種能讓遙不可及的美食也通過一鍵下單到我碗里來的便捷,總能讓人更多親近感,也讓更多吃貨能按圖索驥一般地去看去吃。
  調查
  消費者寬對節目與電商合作,最怕買不到真貨
  每當《舌尖上的中國2》周五深夜播出的時候,就有人口水和淚水齊飛,但究竟大家的饞意會不會化成購物欲呢?而在網購舌尖美食的同時,有著怎樣的考量和顧慮呢?本報聯合大粵網做了相關主題的調查。該調查歷時3天,參與人數479人。第一題“看到《舌尖上的中國》里介紹的種種美食,你的反應是?”就給了我們一個不同預期的結果。和電商所期待的消費者一邊看紀錄片一邊在網上搜索美食的場面相反,受《舌尖2》誘惑而馬上在網上搜索或購買相關產品的觀眾只占被調查的極小一部分(8.56%),超過半數(58.25%)的被調查者的行動力並沒有電商們想象的高漲,並不會受《舌尖2》的誘惑馬上在網上搜索或是購買相關美食,而是在看完《舌尖2》後理性而剋制地“洗洗睡了”。除了理性的“不買黨”之外,剩下的想要買相關美食的觀眾也更傾向於在線下買相似的食品。
  “在網上買舌尖美食,你最在乎的是什麼?”在這一題中,可以看出,“行業可信度”依然是中國食品行業最大的“痛”。雖然舌尖美食都是天然的、傳統的,但是網購畢竟是“二傳手”。有150名調查參與者最關註的問題莫過於食物的真假問題,占了總人數的31.71%。除了食品的真假質量問題,食品的價格問題也是被調查者們比較關心的。有90人認為,“手工產品太貴,只能偶爾為之,不能長期購買。”“舌尖美食”雖然取自天然,沒有了工業生產的千篇一律和粗糙,但是也沒有工業產品的質監和監控。73人則擔心這其中的衛生隱患。93人則擔心沒有防腐劑在物流上可能會出現變質的問題。
  新一集舌尖剛剛播出,網上就有了相關產品售賣,而且製作成了專題。反應速度之快讓人懷疑電商和紀錄片有合作。如果合作真的存在,消費者會不會感覺被利用,被欺騙了呢?對於“舌尖上的美食”“電視首播,電商同步開售”這一現象,被調查者對此問題的看法也比較分散。不少被調查者對此現象持一種理解態度,覺得這是一種對民間美食以及美食製作者的一種支持和鼓勵,有23.06%的參與者認為“能讓大山裡真正認真做食物的人得到相應的報酬是好事,不然早晚這些手藝都會因為賺不到錢而失傳”。還有20 .13%的參與者表示:“只要不影響食材本身的質量,對於紀錄片經濟價值的開發也無可厚非”。不過也有人對此現象表示不理解,認為這個現象是“官商勾結”,並且電商的便利購買會使舌尖上的美食因為普及而變得普通從而失去了其特有的魅力,持此兩種觀點的人分別占15.67%和12.87%。除了以上的兩種觀點,還有6.11%的人認為,只要能吃到就行,其它無所謂。
  你有魚醬我有魚糕,不同電商側重點不同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的熱播,各大電商也藉機推出“舌尖主題營銷”,推出片中食材在線購買活動,不僅滿足了吃貨們對片中美食的需求,也尋求到了一個新的商機。
  目前,除了大家熟知的天貓食品有“舌尖上中國”專題以外,本來生活也是舌尖熱點的主要參與者。在京東商城的本來生活店內,已經有了《心傳》這一集的麵條賣,而且還是跟隨《舌尖2》同步上線的。而在本來生活的獨立網店上,《舌尖2》雖然沒有上到主頁上,但是通過搜索能直接轉到《舌尖2》的頁面上。荊州魚糕、德和火腿、鵑城豆瓣悉數在列。而另一個網上食品銷售的大戶我買網上,用“舌尖2”作為關鍵詞,也能搜出很多以“舌尖2”為標題前綴的產品,但是好像內容都不是很相符,比如禾煜香菇、哈爾濱啤酒,好像就是為了增加搜索量而故意加了個前綴似的。
  雖然幾家都有在熱門紀錄片上做文章,但規模最大的還是天貓。天貓食品在這次網購專題上可謂是大張旗鼓。不但在首頁就做了一個醒目的專題以方便吃貨們的尋找,其專題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天貓的《舌尖2》主要是以《舌尖上的中國2》的集數來劃分,其最大的噱頭就是“C C T V 1首播,天貓同步開售”,可以讓吃貨們一邊追著紀錄片、一邊流著口水、一邊網購,尤其是在美食的誘惑和一時的衝動下,很多吃貨可能就馬上下單了。除了推出時間迅速這個特點外,其種類也是十分之豐富。在每集中,天貓不僅把那集出現的典型食材以及購買地址羅列出來,還根據“生鮮”、“特產”、“淡飯”、“酒飲”、“粗茶”、“滋補”這些食材種類分類,不僅有“望潮”、“魚醬”這些片子中出現的食材,還有和片子中出現的食材相關的食品,比如四川的泡菜、做雜糧煎餅的雜糧等,都一一推薦以方便顧客的購買。還有影片重點片段的在線回放。總之,看完《舌尖2》,你想到的沒有想到的,天貓都幫你想到了。
  “本來生活精選同步舌尖2”系列食品就低調得多。只有13款,和天貓主打的種類“多而全”相比,本來生活這次更註重食品的品質、營養、食品安全、新鮮程度等,同時也強調其產品的食品安全以及基地直送等特點。在具體的食品種類上,兩者各有“殺手”貨品,幾乎不相互重合。比如天貓把重點放在“雁來蕈醬”、“瑪仁糖”、“飛魚乾”、“雷筍乾”上。而本來生活的重點推薦則是“陝北老張家手工空心掛麵”、“荊州魚糕”、“德和火腿”。而一些《舌尖2》上有,平時也常見的產品,比如乾花菇、蜂蜜則兩家都有。不論天貓還是本來生活,在《舌尖2》上出現的食品之外還會自行添加一些其他食品進入相關專題,其宗旨還是天然、健康、傳統,比如粗糧、土雞蛋之類。
  由於所選的產品不同,而相同的產品產地、品牌、品質也都略有差別,要想比較價格的高低還是有點困難的。但是跟其它產品相比,“舌尖”食品還是貴的。比如天貓上的寧波黃泥拱春筍5斤就要59元,而這還是嘗新價。等到《舌尖2》播完之後,則會恢複原價88元。本來生活上的完達山黑蜂原蜜500g則要168元。
  有合作也有探訪,大數據幫了吃客的忙
  《舌尖1》播出之後,很多小商家連夜把自己早已有賣的相關美食加上“舌尖”標簽,而很多原本沒有觸電的美食在被熱尋的狀況下也做起了電商生意。到了《舌尖2》,整個反應過程都快得驚人,讓人不得不懷疑,這些是不是早就商量好的,《舌尖》其實就是個大廣告片呢?一半對一半不對,這些線上美食里有些的確早已在商家的清單上,有些則真的是事後行為。
  天貓食品作為《舌尖2》的獨家整合平臺,在《舌尖2》第一集播出當晚9點同步上線了100多種食材,全是舌尖2第一集《腳步》中拍攝到的食材。除此之外,天貓食品還獨家公佈四個絕密食譜及其中的配輔料。四川臘腸、北京烤鴨、西藏林芝地區的蜂蜜成最早賣爆的產品,絕密食譜四川豆花飯中的油潑辣子和花生碎也成了銷售熱點。
  此次因為《舌尖2》劇組向天貓食品推薦了西藏蜂蜜,天貓食品的商家提前找到了當地龍頭的生產蜂蜜的企業。天貓食品上西藏蜂蜜已經被預訂2000多份,因為現在正是春季產蜜的時節,所以商品以預訂形式出售。
  和林芝蜂蜜這種“計劃經濟”不一樣,雷山魚醬則是計劃外的驚喜。天貓食品負責人說此前根本沒想到這個產品會被網友熱捧,所以沒有引進。“周五舌尖2播完雷山魚醬沒多久,我們發現搜索量急劇上升,同時很多網友在天貓官微上詢問,有沒有雷山魚醬。但當時全網都沒有這個產品。”天貓食品商家李磊在舌尖2播出後連夜尋找,最後在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才找到了當地唯一廠商,經過考察後立即上線,天貓食品也成為全國獨家銷售雷山魚醬的網絡平臺。因為當地魚醬大都是家家戶戶自產自銷,唯一銷售的廠家一年只有一噸的銷量,基本都是本地人買,貴州其他地區都沒有賣的。
  和雷山魚醬相似的是脫骨魚。天貓食品的餚易食生鮮商家俞忠炎聽天貓食品的小二說,很多人在天貓上搜索這道菜,但網上無一家。於是輾轉打聽到上海本地有一位製作三鮮脫骨魚20年經驗的張師傅,終於求得大師出山。整魚脫骨、剔除魚骨、腹藏三鮮、澆撒熱油,一氣呵成,然後再全線冷鏈送到消費者手上。每天限量10份,已經排了好長的等候名單了。
  和天貓不一樣,本來生活與《舌尖2》劇組暫無官方合作。本來生活總裁助理張丹萍介紹說:“我們都是根據之前的片花、預告,以及每集紀錄片播出後,在我們的商品庫里尋找產地、品種相對應的商品。截至目前相關商品約有十幾個;比較重點、獨家操作的有內蒙古達里諾爾湖的野生華子魚,我們是在看完《舌尖》的片花後持續跟進,會根據商品進貨進度展開推廣。”
  電商自行把關,農家產品的質量也是過硬的
  《舌尖2》比《舌尖1》還強調人和自然、人和食物的關係。在這一宗旨下,企業化運作的食品都上不了,所選的往往都是手工產品。但這類產品會否是三無產品呢,有沒有衛生隱患呢?
  本來生活的張丹萍告訴記者:“對於目前工藝比較原始、不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商品,我們是不能銷售的;但本來生活一直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反哺農業,所以我們相關的同事會跟這些產地、農民保持密切溝通,協助他們儘快解決標準問題、能夠走進更多消費者的家庭。”
  天貓食品的商家在選擇引進產品的時候,也要考察了工廠,確認產品正宗質量過硬才行。比如雷山魚醬就是這樣,而且在庫存的1000份全部賣完了之後,下一批貨還要等到8月。“因為工廠對魚醬的質量嚴格把關,必須堅持用當地的魚,當地的辣椒。”
  天貓商家張先生介紹,因為人煙稀少加上獨特地域特征,林芝地區的花草繁密,無自然污染也沒有農藥,蜜源好加上不添加任何蔗糖果膠,西藏蜂蜜多次獲得農業部的各種獎項,只是鮮為人知,但各項指標都是過硬的。
  消費者言
  網絡版的農商對接?
  @魚嬌嬌:我覺得這種方式很好,基本就是網絡版的農商對接嘛。大山裡有很多好東西,只是外人不知道罷了。但是我要說的是,不要對這些“山貨”的口味期待太高。比如之前有餐廳就把《舌尖1》那個做黃饃饃的老漢請到飯店里去做黃饃饃,但吃完回來的人都說不好吃,原因就是太甜了。其實《舌尖》里的東西往往都是最傳統的味道,但是城裡人的口味其實已經變了,已經吃不慣那些最原始的味道了。再加上全國這麼大,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口味,少數民族的口味可能更是大異其趣。如果只是為了嘗鮮還行,買太多可能真的會因為吃不慣而浪費錢。
  @狼族男子:電視效應就是讓人跟風。其實網絡上的農家好東西很多,不必非要舌尖上說啥,自己就買啥。我之前就經常在一家雲南特產店買雲南特產,質量和口味都不錯,而且價格也不貴。《舌尖》的東西好,但是也難免會有熱炒加價的嫌疑。你想戰略合作能不給人家錢麽?這錢不還是要從消費者身上賺回來麽?
  @那隻那條:有些必須要在網上買的,因為線下真的沒有。但是有的就沒必要啦,比如什麼藜蒿,我們家樓下超市就有啊,網上還要58元一斤,真的是貴到離嗮譜啊。就算這藜蒿再好也要寄過來啊,路上走幾天也老了,也脫水了啊。所以對《舌尖》不要迷信啊。
  採寫:南都記者張遠 實習生 郝姝雨
  圖片皆為資料圖片  (原標題:網購上的“舌尖”,一大撥電商和吃貨有備而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ivlhgrux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